中文
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道
隨著首輪“4+7”試點城市帶量采購啟動在即,更大范圍的藥品集中采購正在運籌中。
3月12日,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人民大會堂公開表示,“4+7”帶量采購還會進一步擴大范圍,向全國推廣,這項工作還要做下去。
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,國家版帶量采購方案從業界盛傳,到“4+7”帶量采購試點正式落地。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一系列政策的推進,影響著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走向,也在兩會中引發醫藥界代表委員們關注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總裁李杰在接受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自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》實施以來,國家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招標上,但與之配套的很多政策同樣需要得到監管和落實。
李杰以醫療機構在采購周期中的回款情況舉例說道:“原國家衛生計生委《關于落實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》中明確指出,‘醫院從藥品交貨驗收合格到付款的時間不得超過30天’,但實際情況是,很多醫院付款時間都在90天以上,有的甚至達到240天,通過配送公司的轉嫁,這會導致生產企業資金周轉困難、成本增加。”
對此,李杰建議,相關管理部門要對醫院的付款時間和增量情況進行跟進和監督,切實落實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的要求。
“‘4+7’帶量采購方案公布后,藥企努力降低藥品價格,以求得能夠中標,同時積極進行藥品一致性評價工作,以求能在藥品招標中占得先機。藥品價格確實降低了,但在實踐中相關部門對于招標以后的銷量管控有待加強。生產企業拿出了降價之‘實’,也應當收到增量之‘惠’。”李杰說道。
李杰建議,政府相關部門應全面落實文件精神,譬如《關于落實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》指出“要落實招采合一、帶量采購、量價掛鉤”。相關部門在加強全過程監督管理,在要求生產企業積極履行自身責任的同時,也要積極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得到真正的落實。
此外,李杰對推行“4+7”帶量采購后,制藥企業的生存狀態、生存空間,也尤為關注。“目前中國的制藥企業大概有4000多家,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可能會淘汰一批,再通過‘4+7’帶量采購又要淘汰一批,經過優勝劣汰后沉淀下來的可能是大型優質藥企。但是,中國有很多基本藥、廉價藥,大企業可能都沒有生產。因為這部分藥品生產成本高、利潤薄。這樣長期發展的話,可能會導致沒有藥企愿意生產這些低價的基本藥。這也是多項政策出臺后,可能會出現的一個現實問題。”李杰說道。
為此,李杰在今年兩會中提交建議,政府牽頭與當地醫藥龍頭企業聯合建立醫藥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,并對平臺中的中小型制藥企業給予一定的場所、資金、人才、設備、項目合作等支持,幫助中小型企業開展科研技術工作,從而提升我國醫藥制造業的整體實力。
(編輯:曹學平;校對:彭玉鳳)?